《防疫常態化 新生活沒社區衛教?》

 

 
 

================================================================

<原始文章>

防疫常態化的基礎何在?反思當年基層衛生的Taiwan Can Help 

朱原慶(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田調人員)

詹筱勻(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專員)

陳奕曄(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秘書長)

台灣新冠疫情穩定,各項備戰禁令鬆綁,朝防疫「常態化」推動,疾管署日前提出「新生活運動」,期許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或選擇配合防疫措施之店家消費等措施,融入個人生活層面。以個人衛生遵守為主,卻忽視公共衛生的社區群體健康性質,未能反思當今基層公衛再難與社區有機合作、組織的根本問題。

「公共衛生」是透過組織社區與公共資源,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防疫常態化階段應即啟動社區端的整備工作,取代以中央為主的備戰指令。回歸地方觀察,社區防疫指引仍如虛設,常態化只訴求個人衛生遵守、不訴求社區志工組織培訓;只重視疫情宣達,卻不見社區衛教。

戰後,台灣優異表現曾受世界高度重視,彼時Taiwan Can Help包含傳染病防治,如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台灣為第一個瘧疾絕跡地。衛促會訪調1950-1980年台南地區公衛工作,地方公衛護士表示,民眾衛教是社區衛生的核心,當時基層衛生人員每日肩負訪視皮箱,穿梭在城市的長街短巷,鄉村的羊腸農道,探訪民眾,描繪社區健康動態的全像圖。一與學校、村里幹部、社區組織有機合作推廣衛教;二則考量個案多元差異的生活條件,衛教孕婦產期、嬰幼兒營養知識;三對家庭全體成員集合衛教,導正民眾對於生育甚或傳染病生活威脅的錯誤認知。扎實的基礎建立在與社區的緊密結合之上。

據107年衛福部《衛生福利公務統計》,當前衛生所護理人員編制總計約三千人,平均一位公衛護士即須管理地段七千位民眾;服務內容仍有大量門診醫療、大型疾病篩檢工作,排擠地段訪視、居家衛教建立社區連結的工作時間。足見當前社區常態化防疫工作,在過勞的公衛護士無暇外出訪視、組織社群充分衛教情況下,早已失去在地深根、建立集體意識與有機合作的機會。

#更多衛促會觀點: https://phlib.org.tw/
#支持衛促會做公衛: https://reurl.cc/d0nyxM 
#加入粉絲團關注最新議題: https://www.facebook.com/phlibphlib/

************************支持衛促會 立即點入圖片************************

 

捐款底圖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25824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