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高瑋蘋

畢   業   年   度:2010

演   講   題   目:台灣原住民族健康之探討:以結核病為例—翻轉主流論述(II)

碩士論文題目:台灣原住民結核病問題的形成:一個歷史的分析

關   鍵   字:原住民、歷史分析、政治經濟學分析、結核病問題、結核病死亡率、結核病發生率

 

【舊三點】碩士論文題目:台灣原住民結核病問題的形成:一個歷史的分析

  • 原住民族比非原住民族有較高的結核病發生率以及死亡率,且結核病死亡率的差距在這三十多年中逐漸加大的趨勢。
  • 主流論述將原住民族結核病問題歸咎個人的基因、知識不足,談到社經地位也是責怪個人不努力所導致的結果,忽視社會結構對其影響。
  • 原住民族結核病問題的形成,與勞動環境、社會結構及歷史的發展影響密切相關。

【新三點】

  • 原住民族移往都市比例愈來愈高,“籍在人不在”的“來回遷移”對於衛生單位的結核病防疫工作是一大挑戰。
  • 經濟因素必須被迫勞動遷移:未正視導致結核病人不斷生病的社會環境,讓原住民族族結核病的悲歌不停地重彈。
  • 階級與族群的關係:因經濟的驅力迫使原住民族從原鄉遷移至都市,為尋求更好的社會經濟資源而流動,但是其職業仍是集中在高體力勞動及高流動性的工作,而其第二代也在這樣的”遺傳”中誕生,這凸顯出主流論述過去所關心的族群差異問題,其實更根本的問題是資本主義的階級矛盾。

 

碩士論文摘要:

台灣原住民在諸多健康指標上相較於台灣全體民眾的健康情形來得差,不僅是平均餘命較低且疾病死亡率也較高,尤其在結核病問題更是明顯,原住民比起非原住民有較高的結核病發生率以及死亡率,而且,結核病死亡率的差距過去三十多年中有逐漸加大的趨勢。國內針對原住民結核病的研究缺乏歷史視角的分析,然而,我們若要深刻分析、理解原住民日益惡化的健康處境,必須從歷史的方向做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能夠在歷史脈絡中理解並對於原住民結核病問題的形成有更進一步的詮釋與分析。

因此本研究在宏觀的層次收集相關的量性與質性的歷史資料,分析台灣原住民社會經濟地位的歷史變遷及原住民結核病問題形成的歷史變化,同時檢視公衛體系對於原住民結核病的防治情形。在微觀的層次,筆者以太魯閣族為主要族群的秀林鄉作為田野調查的場域,以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進行資料蒐集,深入田野理解原住民部落及原住民個人的得病歷程。

本研究發現,原住民受到台灣政治經濟變化的影響,導致許多原住民為求生存而被迫遷移,但原住民相對於主流教育是屬於低教育者,進而影響原住民的職業性質多屬於低階層的職業,因此其收入就比較低,遷移後的工作環境並不好,以致造成住屋擁擠、營養不足、低免疫力及較差的健康情形,因而罹患結核病。多數曾遷移或未遷移的結核病患者,得病後居住在原鄉部落,但原鄉部落的低社經地位,對於結核病知識了解不夠充份,導致結核病在部落的傳染,而公共衛生體系在這當中並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大多是醫療的介入措施較多,所以結核病在原住民部落成為一個惡性循環無法消失的疾病,原住民結核病的問題因此在歷史過程中形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