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范國棟

畢   業   年   度:2005年

演   講   題   目:台灣醫師從自僱自營到受僱的歷史變遷分析:資本主義化對醫師專業勞動條件的影響

碩士論文題目:台灣醫師執業型態變遷之分析

關   鍵   字:醫療政策、自雇自營醫師、醫師執業型態

 

 

【舊三點】碩士論文:台灣醫師執業型態變遷之分析

  • 20世紀台灣開業醫和醫院受雇醫師比率的剪刀差變化
  • 非醫療本業企業資本的轉進和自由化醫療政策的配套
  • 診所自雇自營開業醫和聯合執業醫師群的突圍和轉型

 

【新三點】

  • 醫療企業集團的擴張和變形:「法人」醫院在與國家衛生政策的拉扯和連動中展現出新的運營模式,此外,牙醫「診所集團」也反映出僱傭化的另類意含。
  • 醫師自為階級的出現和掙扎:醫療院所各類醫療專業人員產職業工會的興起是反剝削的表現,但能否真正理解勞動過程、尊重和重建相關專業的勞動價值,試著釐清不同階段勞資矛盾的合作與抗爭對象,將是其能否掙扎和蛻變的關鍵。
  • 中國醫療產業的新浪和漩渦:中國醫療衛生産業自十二五後開始成為低獲利國家和市場資金的新標的,台灣開業醫和受雇醫如何面對利誘、磁吸和被呑沒,而我們的衛生主管機關又有何應對和輔導協助政策?

 

碩士論文摘要: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金投資與政策規範的交互作用,促使著社會各部門發展為有經濟規模的產業,同時,也改變了該部門生產者所處的生產關係。1980年代以來,台灣的醫療產業也以著驚人的產值在增長,早期自雇自營為主的醫師執業型態,已逐漸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現萎縮,相對地,卻有愈來愈多的醫師轉而臣服於雇傭關係。

本研究蒐集政府衛生統計、勞工保險統計以及高高屏三縣市醫師公會醫師名冊,藉由資料的多樣性,除依執業場所別將醫師執業型態分為醫院與診所醫師外,還以醫師是否自雇自營做為另一分類,以便描繪出百年來台灣醫師執業的變遷圖。

透過政經分析發現,(一)日本殖民時期,府立醫院家數少與招雇醫師的規模有限,而自營開業又有優渥的收入與社會聲望,開業醫遂有其成長空間,其全國比例從1909年的44%增至1942年的74%。(二)高雄市自雇自營比例從1961年的61.1%增至1970年的66.8%,屏東縣在1965年也有77.9%,高雄縣更在1970年出現84%的高峰。但有利中大型醫院締約之勞工保險指定門診標準,增長了醫院招雇醫師的空間,同時也成為自雇自營者加入的門檻,自雇自營比例明顯下降。(三)馬偕醫院醫師薪資制度變革,可說是醫療照護產業化的催化劑;而台塑集團投資長庚醫院的成功,則帶動醫療部門朝企業化與大型化發展;此二者是影響醫師執業型態的重要市場因素。(四)當全國私人診所醫師比例持續下降時,高高屏地區採聯合執業之私人診所醫師已逐漸增加,其比例1987年的8.2%升至1998年18.7%。(五)由於政府推動自由化政策,公立醫院醫師占全國醫師之比例從1993年的29.6%降至2002年的23.1%;法人醫院則在相對地競爭優勢中,其醫師比例從1989年的19.3%升至2002年的28.5%。

總的來看,台灣光復後政府推動社會保險,以及政府對自雇自營者加入保險特約行列進行設限,和財團資本進入醫療部門的開放,是自雇自營比例大幅下降的關鍵因素,同時也導致了台灣醫師執業型態的劇烈變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