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傳春:氣候變遷急需全球治理與教育扎根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0811/1408572/

出版時間:2018/08/11 00:05
近日北半球各國皆面臨破紀錄高溫,學者提醒蟲媒傳染病防治需提前做好準備。圖為南韓首爾飆38.8°C破111年紀錄。翻自news.v.daum.net

金傳春/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

上個月因太平洋高氣壓,韓國與日本飽受連日高溫,首爾出現111年來最高溫39.6℃,南韓近千人送醫與30多人死亡;日本也發生史無前例的高溫達41℃,造成2萬多人住院與至少80人死亡;更波及北極圈、北美、北歐、非洲、中國東北與華北。歐洲丹麥等地出現史上最高溫;挪威、芬蘭與瑞典的氣溫升高超過10度,北極圈卻出現32℃,自北極圈至瑞典、美國加州又有森林野火蔓延。

中國東北與華北也發生大範圍的高溫,遼寧、吉林出現破紀錄的高溫。最近麻省理工學院以地區氣候預測模型,警示華北未來將更酷熱而不適人在外農耕。

熱浪曾造成1987年希臘雅典2000餘人死亡、1995年芝加哥750人死亡與2003年8月法國1萬4000多人死亡。其後,歐洲16國合作研究證實此熱浪增7萬多人死亡,影響大小依次為法國、葡萄牙、義大利與西班牙。西班牙自1980年至2015年以47大城每日數據,發現女性比男性易因熱浪造成呼吸道與循環相關死亡,但人們調適後,熱浪相關死亡可降低。

世衛組織2009年呼籲熱浪至2030年將更嚴重,建議大都會市長提早規劃,包括評估對當地的影響、區域氣候可能的變化、脆弱族群的適應與障礙、資源挹注最大健康問題、經濟損失為何及其因應之道。嚴重熱浪致人的過量死亡;而中度熱浪發生趨增,須正視其累聚效應。顯然地,未來熱浪發生的頻率、天數與強度會更惡化。

面對此公共衛生挑戰,緊急醫療處置與公共政策須做準備。首先要明瞭受熱浪影響較大為老人、孕婦、兒童、戶外男性工作者/運動員、胖子及具腎病、氣喘、心血管/呼吸道/神經系統疾病的慢性病人,遇熱浪時,宜在室內或有遮陽處,避免戶外活動,且留意是否有頭痛、暈眩、快速心跳、大量排汗、噁心、昏倒、肌肉痙攣、意識模糊、深色尿等病徵,應盡速就醫。

近年氣候專家以統計模型推估未來情境,早作預警。統合分析,發現全球熱浪強度比持續天數影響死亡更大;且每地區居民對當地氣溫適應度迥異,如荷蘭超過21℃當日的85歲以上老人急診求診率增;美國亞特蘭大市在最高溫由27℃增至32℃時的65歲以上老人看急診率上升。因此除預警外,尚須改進住屋設計、暑期前個人對慢性病管理妥當及提供對高危險族群的醫療照顧。

此外,氣溫高加上旅客帶病毒也曾造成義大利、法國留尼旺群島等地的登革熱流行,為了避免未來發生如1927年希臘的登革熱大流行,歐盟已陸續借重亞洲的防治經驗。

我國極端氣候研究偏重豪雨與低溫對健康的影響,今年中央氣象局自6月15日起正式發布「高溫特報」,以慎防中暑。台北與台中在5月27日均破5月的百年高溫紀錄,即高溫日提前,明示蟲媒傳染病防治宜在4月前備妥。

綜言之,氣溫飆高是全球公衛挑戰。台灣南部登革熱防治成敗經驗可與他國分享。據估計,2025年全球氣候難民將達10億人,年輕族群必須明瞭台灣氣候變化的因應,參與防災、防疫準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