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霞 /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常務理事、成大公衛所特聘教授

聯合報刊載網址 : https://reurl.cc/Lb0EzL   2021/06/03

新冠疫情社區感染快速蔓延,社會風聲鶴唳,民眾如驚弓之鳥,他們焦慮的問:怎麼辦?怎麼有效防疫?能跟其他一年以上抗疫經驗國家學習嗎?

其實,公衛史記載,台灣公衛前輩們曾經打拚出一個可供後輩學習的社區防疫典範:在一九五○到七○年代,許多比新冠肺炎更險惡的急性、慢性傳染病橫行台灣,但當時公衛體系打造的社區防疫典範,成功使霍亂、痢疾、瘧疾、日本腦炎、肺結核、小兒麻痺等傳染病銷聲匿跡。

為何稱為「典範」?因為公衛前輩們打造的社區防疫機制,遵循公衛兩大基本原則:
一、以「預防為主,醫療為輔」原則,處理與解決傳染病流行問題;
二、以社區民眾及基層衛生所為社區防疫行動主體,以縣市衛生局及中央衛生機構承擔支持、協助及統籌角色。

當時公衛政策以「基層公共衛生建設優於醫療建設」為最高指導方針,政府賦予公衛最基層組織衛生所大量資源及人力。傳染病防治均透過衛生所公衛護士、公衛醫師及保健員,挨家挨戶接觸、拜訪,展開衛教、篩檢、監測、通報、調查、疫苗接種等大量預防性工作。衛生所人員與社區民眾為了維護民眾健康的共同目標打成一片,自然形成一個社區防疫行動主體。這些有系統的公衛工作,加上公衛體系其他部門全力配合,使台灣六、七○年代戰勝許多險惡傳染病。

很不幸的,進入八○年代,政策大逆轉,開始推動公衛醫療化、醫療商品化、市場化及擴大化,並推動衛生所建立群醫中心。衛生所從以預防為主,轉化為以醫療為主,並被迫進入醫療市場競爭,藉由提供醫療服務賺取利潤。九○年代,政策希望衛生所自負盈虧,逐漸縮減經費及人力支援,衛生所工作人員為提供民眾醫療商品以增加收入而疲於奔命。

此外,眾多上級機構交代給衛生所大量工作,業務超過一百項。在經費有限、人力嚴重不足、公衛體系領導者又不珍惜他們的努力的情況下,工作人員流動率很高;很多工作人員有倦怠感,希望早日退休,造成嚴重缺額。

這樣的困境下,衛生所怎麼可能像公衛前輩們一樣,有足夠時間與精力與社區民眾打成一片、形成社區防疫的行動主體呢?結果,令人扼腕的,公衛前輩們辛苦打造出來的社區防疫典範,不僅沒有被傳承,反而逐漸被消磨殆盡!

去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政府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過去一年多的防疫過程,指揮中心違反「預防為主,醫療為輔」的公衛基本原則,主要關注的是已感染、得病,甚或死亡的確診及死亡病例數及其醫療,鮮少過問公衛體系更前端的預防及社區防疫工作。結果,社區感染的病人接踵而來,使得公衛體系末端的醫療工作沉重異常;全台防疫焦點都集中在指揮中心,由指揮中心發出指令,基層衛生局所與民眾都是被動配合指示。這與五○到七○年代遵循的兩大社區防疫基本原則,完全背道而馳!難怪一旦發生嚴重社區感染,全國亂成一團。

台灣公衛史告訴我們,社區民眾與基層衛生工作人員擁有充沛能量與豐富智慧,只要謙卑的向公衛前輩學習,我們也可以在前輩們打造出來的社區防疫典範基礎上,重建可以對抗新冠肺炎及其他傳染病的社區防疫機制!


請點選立即捐款支持: https://www.17885.com.tw/GroupContent.aspx?tid=115&id=30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