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傳春、陳世英、張科》科技防疫迎戰變種新冠
中國時報刊載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10103003309-262105?chdtv

2021/01/03 20:10

2019至2020年新冠病毒(SARS-CoV-2)以嶄新面目進入人群傳播,以史無前例的快速傳播,於全球各地造成嚴重疫情。眾所關切的是過去的防疫作為有哪些疏漏或不足可在未來改進?又2021年如何強化科技防疫?

面對此百年大疫的公共衛生危機,全球各國領袖與地方首長須在病例與死亡人數攀升、醫院湧現大量病人、治療藥物設備短缺、醫護人員身心俱疲、個人防護資源匱乏等種種壓力下,作明智決定並指引方向,誠非易事。公共衛生首務為謀求大眾健康,但疫情拉長,影響社會的層面也愈大,最棘手的是疫情控制與經濟發展的優先取捨?尤其當政治考量超過科學專業建議,甚至以事後懲罰取代事前的風險溝通,讓民眾在恐懼中自尋出路,反助長疫情廣布。

危機中的風險溝通,最重要的是坦誠面對與資訊透明,首先必須建立官民雙方的互信,台灣此次防疫成功即奠基在「互信」,官方政策上令下達,才易讓民眾全力配合。此外,決策者若忽視專業諮詢顧問團提供之及時數據分析與專業意見而亂槍打鳥,或如採用佛系防疫策略卻低估高傳播率病毒短時間湧入大量病人有致醫療崩潰的風險及欲期達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的閾值(threshold value)也需較高;所以佛系防疫遇高傳染性的新冠病毒,因缺重症照護資源會犧牲老年或免疫力低下者等高危險族群的性命。換言之,在疫情吃緊時,若依達爾文「進化論」的自然群體免疫防疫,不僅少了「厚德載物」的襟懷,更讓疫情難以收拾。

其次要考慮許多新冠病毒流行地的其他傳染病在原公衛體系無暇兼顧會更形惡化,如南美洲今年同時飽受新冠與登革兩病毒的雙重夾擊;而非洲原有愛滋病毒與肺結核的蔓延;另亞洲在此冬季也將面臨禽流感的威脅,尤其去年底中國大陸江蘇與湖南各有1名禽流感感染人的死亡與重症病例,加上全球30餘國及地區已有傳播力強的新冠變種病毒,即使疫苗接種,初期也是優先施打高危險族群而無法涵蓋普羅大眾,因此今年初無論是自然感染或疫苗施打所建立的群體免疫尚不足以完全阻擋高傳播力的新冠變種病毒!

換言之,2021年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必須由全球宏觀思考,以整合病毒學、免疫學、傳染流行病學、公共衛生政策的跨域科學思維來應戰。事實上,2003年SARS流行之初國科會曾邀科學家討論那些科學研究該做;在流行後國衛院也邀集不同領域學者與政府首長仔細檢討未來因應新興傳染病之道。惜去年成立一級指揮中心後,雖然短期疫情控制有成,卻未在長遠規畫上彰顯集思廣益的遠見與群智創新的整合,不像我國因應禽流感H5N2與H7N9威脅時,國衛院2013年曾由科技部與衛福部研究計畫經費,將人畜兩方的相關機構與學界人才,成立「台灣流感病毒風險評估網絡」,仿世衛組織作法,每年敬邀國內外專家開兩次會,分析流行走向、病毒多元變異、血清抗體反應及疫苗進展實況,進而專業決定該年最適我國發展疫苗的病毒株。

因此展望2021年,我國防疫決策及資源應挹注病毒與免疫研究、精準檢測醫學及疫苗研發量產,並思考建立多中心的「新興傳染病風險評估網絡」,發揮更大的整合團隊力,才可在未來新病毒流行時,迅速打贏疫仗。

台灣的研究經費、人力遠比歐美先進國與中國較少,唯有群策群力,才能永保國人健康。

(作者為金傳春為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陳世英為台大醫院急診科醫師,張科為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感管室主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