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部落的健康問題:聆聽、對話與陪伴」於長庚大學羅卡達醫療工作隊。                

文/高瑋蘋

<衛促會>因為連續幾年在台灣社會研究學會論壇發表與原住民健康相關的論述與實踐,引起許多對原住民健康不平等相當關注的學生社團注意,其中長庚大學羅卡達醫療工作隊(此工作隊所服務的部落位於桃園縣復興鄉的泰雅族部落)更主動邀請我們能夠到該社團的社課進行分享-如何在部落進行衛生教育,這個邀約便在今年的4/30成行了。這次的分享對話主要是由我與北區種籽師資孟奇共同前往。首先,我們從大家一般大眾對於原住民的印象–除了很會唱歌、跳舞、運動細胞很好之外,還有其他的認識嗎?–以此作為開啟對話的第一步。

羅卡達醫療工作的學生們在泰雅族的部落裡有許多觀察,這些都是認識原住民健康不平等問題的重要基礎,但如果要解決問題,就不能只停留在眼前所看到的現象,而要更進一步深刻的認識導致這些健康不平等問題的根本。而當我們在與部落互動的時候,無論是訪談、調查或辦活動,我們並非單方面的想要從部落得到什麼資料,最重要的是我們與受訪者之間的關係建立,是我們打從心裡對於所觀察到的健康不平等的現象,透過訪談的方式跟部落族人一起共同認識、理清、了解問題的根本所在,進而共同採取改變的行動。我們觀察到,羅卡達醫療工作隊的這群學生們有著熱誠及單純的心,也很想為部落做些什麼,然而,純善的心如果沒有奠基在雙方互為主體的前提下,也不見得能夠真正站在原住民的立場,與原住民共同面對健康的困境。因此我們也與他們分享更重要的是回頭檢視「我做這些事情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而現在所用的方法是否能真得為部落好呢?」
從小在部落裡長大的我,曾經因為看到那些無力改變的現實,一幕幕不斷交疊在我成長過程的屏幕上,那種無法改變的無力感讓我無法真正面向我的族群。直到進了成大公衛所、參與當時的公衛教育在社大(<衛促會>前身),展開了我對於政經分析的學習,得到思想的啟蒙,重新燃起我再次能夠面對並關注原住民族健康不平等的勇氣與力量,並且在畢業後也投入到<衛促會>團隊裡,繼續跟我的族人一起在原住民健康議題上面的共同論述與實踐工作。

對於原住民酒、菸、檳及健康問題的認識,<衛促會>從一個歷史的、政經的視野來分析,不侷限於責怪受害者個人的狹隘視野,並希望這樣的論述與分析能夠擴展出去,改變大家對原住民喝酒、抽菸、嚼檳榔及其所帶來健康問題的認識與理解。那麼作為一位將成為醫人者的學生,了解這些政經分析能如何呢?想像一位病人帶著他的病來到診間,希望能被醫師治療好,而這為醫人者若能夠認識到,這個人的疾病是在診間外的生活世界中,被這個社會結構所構築起來的,那麼這位醫人者就不會僅是用責怪受害者的方式來給予醫療處置,而是能有一顆同理心來對待病人,從方方面面去認識病患這整個人,乃至於他所生活處境的問題,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消極做法。我想,一個人因著被另一個人理解而心裡所感受到快樂,當然也影響到整個醫病關係及疾病治療的成效,不是嗎?

這一天,我們與長庚大學羅卡達醫療工作隊的同學們透過這樣的互動與分享,讓我們雙方都有所學習。看到一群年輕熱情的學生們,能夠自我反思諸多醫療服務工作的種種問題,讓我看到解決原住民健康不平等的希望與未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