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7 05:30

◎作者/金傳春、王亮懿、陳奕曄、詹筱勻、顏慕庸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過敏暨傳染病研究所安東尼·佛基(Anthony Fauci)所長於二月14日警告,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者會持續增加,流行時間將拖長,各國公衛體系均應早作「社區傳播」的萬全準備。當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公布「預防新冠病毒在家中與住家社區傳播」的臨時指引。

依據流行病學特徵,病患密切接觸的親友、照護者或醫護人員以及同處密閉空間的接觸者容易被感染,因此我國要求這三類人員務必遵循感染者與接觸者被隔離ゝ具中港澳等疫區旅遊/轉機史者受檢疫及自疫區回國病毒陰性者須自主健康管理各14天的規定,兩次檢驗均無病毒,才可回復正常生活,防杜任何其後的二次傳播。

雖然指揮中心指示3月1日起各縣市政府推動「地方政府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關懷服務計畫」,確保民眾於隔離與檢疫期間得到生活、心理及就醫照護。但疫情若轉為社區化,重點應是減災,加上臺灣如媽祖等大量人群宗教活動多,現階段社區防疫應著重風險溝通、主動監測與社區演習:

1.建立社區風險溝通管道:社區防疫旨在每一社區成員有正確防疫認知與素養而不會成為新冠病毒的「傳播者」,此須加強社區溝通擬定落實防疫的共識。由個人做起,如每日記錄個人活動史與接觸史,是否曾遇聚集病例,便於往後追蹤感染源。恐慌與歧視會破壞社會信任致防疫缺口,切勿對感染者產生獵巫心態,應建立社區訊息發布統一管道與發言人及諮詢管道,破除社區謠言、污名,以穩定民心。

2.盤點與擴大社區資源與人力參與,建立社區分工表:社區藥師、診所醫師、公衛護理師、居家護理師等專業人員協助社區疫情主動監測,提早發現輕症或無病癥的新冠病毒陽性感染者,並關注社區內高齡與多重慢性病高風險族群及其家屬、鄰居的症狀與接觸史及衛生教育,而非僅仰賴診所的被動監測。鄰里長、社工、民間組織、宮廟等自發性團體志工協助社區關懷及支持,並發掘防疫缺口與死角,如改善弱勢族群、不識字、不熟悉中文或不用網路者的防疫訊息與資源取得障礙。

3.定期有社區防疫演習:社區專業資源與人力長期缺乏整合,社區也無常態防疫演練,應藉此機會建立社區與家庭防護指引,讓各專業角色ゝ社區關懷者與支持系統進行整合與熟悉應變配合機制,社區民眾得以共同抵抗現在及未來新興傳染病的威脅。

在醫療與照護資源配置上,一旦社區病例數大,醫院必須優先照顧重症患者;病徵輕微或康復中的患者,可由政府清點徵用軍營、宿舍及其他收容處,以一人一室獨間隔離與照護。絕不可將多位感染者共處同一空間,免引發交叉感染,並篩選出傳播速快或複製力高的病毒突變株,讓疫情雪上加霜。另老年與多重共病患者的致死率高,各級長照機構另需嚴密監測老人健康,管控人員與家屬的出入,嚴防群聚傳播。

社區傳播遲早會發生,各層級政府應立即建構完善的社區防疫網,平時需有風險溝通、主動監測機制與進行減災防疫演習,再串聯北、中、南、高屏澎、花東防疫指揮體系,我國必能建構比先進國更好的社區防疫網,眾志成城,化危機為轉機打贏這場戰役。

(作者分別為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及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祕書長、專員、北市聯合醫院感染科醫師)

自由時報刊載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5489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