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載網址:https://udn.com/news/amp/story/7339/6281253

2022-05-02

金傳春/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陳世英/台大醫院急診科醫師;趙黛瑜/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教授;張科/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感管室主任

最近媒體熱議「清零」和「共存」兩防疫政策,加上近兩周新冠疫情在國內飆升,未來數周是防疫成敗關鍵,如何依「流行病學特徵」速調整策略,降低傳播及對醫療的衝擊,才是上上策。 其實,不同病毒的流行病學特徵差異,防疫策略自然隨之而變。如新冠Delta病毒的重症率與致死率高,所以二○二一年六月屏東枋山鄉馬上圍剿,並快打疫苗,在十九日之內成功「清零」,同廣州市達成最後防疫目標。

然而,Omicron病毒在全球的最新數據,顯示其重症率在演化分支BA.1較低,但許多國家的新近流行病學已是演化分支BA.2占上風,不但漸取代原有的BA.1,且比BA.1傳播與重症率也正評估中,在上海與香港造成嚴重疫情。檢視全球新冠病毒基因庫,也發現台灣今年初多為傳播慢的BA.1,但二月下旬已測得BA.2,所以未來必須針對重症病例與傳播快速地區,徹底明瞭全長病毒基因的變異走向,即以病毒基因體偵測(genomic surveillance)作法,察看病毒變異與重症和傳播增速的關係,以調整篩檢、住院、感管、與投藥等防疫策略。

新冠病毒的快速變異,在政府高喊「共存」防疫下,除了加強長者的疫苗接種率須達九十%以上外,未來還需每周分析公布不同年齡層確診病例的新發生率、重症率、致死率及其疫苗接種劑數與疫苗別;也需進行血庫血清抗體的監測,了解青壯年自然感染得混合免疫(hybrid immunity)的比例,減少其重症機率,由最新感染的年齡層、地區及其重症率、致死率「高」的流行病學特徵,再追蹤年長者、嬰幼兒及免疫力低下的癌症患者、器官移植病患、糖尿病、慢性腎疾者的疫苗施打率,對高風險群到府疫苗注射,以減少重症率與致死率的快速爬升。有些國家已發現病例是壯年往上下年齡散播,由城市傳到鄉下;若國內也出現此趨勢,將面對重症及死亡數攀升的威脅。

我國至今EUA核准施打的新冠疫苗均是用武漢病毒株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疫苗,其所引發的中和抗體若僅有兩劑而無追加接種,抗體消退難抵擋Omicron病毒,且免疫橋接僅看中和抗體,最新數據顯示T細胞免疫對免疫持久性最重要,且國內也出現打過三劑疫苗仍得重症,在當前多數重症仍為「未完成三劑接種」時,宜在高風險群的年長者與慢性病患推動疫苗副作用低的兩國產蛋白質疫苗(包括目前中和抗體半衰期最長、具多種新冠病毒蛋白及T細胞免疫較持久的國產UB-612疫苗)的第三期臨床試驗,與國際優質疫苗數據比對,並長期嚴謹追蹤評估實際保護力;仿英美在新病毒欲大流行之「前」迅接種,速降重症與死亡。

美國總統首席醫療顧問佛奇最近指出,新冠未來的挑戰仍是「變異病毒的難捉摸」。世衛組織四月呼籲必須研發廣效性的通用疫苗(universal vaccine),我國國衛院四月廿一日舉辦「新冠疫苗研發」研討會,與會講者顯示台灣研發團隊去醣化的新冠疫苗足以應付Omicron病毒,加上現有國產UB-612疫苗含棘蛋白以外的M與N蛋白,對年長者的免疫同年輕人一樣可抵抗Omicron病毒。因此若政府協助加速第三期臨床試驗,台灣必可成為全球科技防疫令人欽羨的國家。 新冠決戰正考驗相關首長的睿智與專業作為之效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