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載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338056

2022-05-25

楊崑德/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學會理事長、 金傳春/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

最近台灣新冠病毒重症病例增,尤須思考新興傳染病的高效防疫策略,隨著流行時期而調整。

流行初始期:病毒毒力強、無群體免疫力與高致死率,防疫策略是動態清零。

此期的防疫決戰於關口防堵與隔離(包括口罩和社交距離)。台灣在SARS爆發和COVID-19的早期流行,曾以此法防控得宜!但當病毒變為高傳播力,或突變成可逃避免疫時,布建疫苗、抗體和抗病毒藥的多重準備顯得更為重要!

流行中期:病毒散播力強但群體免疫力未普及,需要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繼AIDS、SARS、MERS和Ebola的研究經驗和平台,人類面對COVID-19挑戰卻破天荒地在疫情爆發一年內有疫苗、特殊抗體和抗病毒藥!但是此戰役尚未結束,疫苗突破性感染、多數單株抗體轉為無效、抗病毒藥需要早期服用。人類必須謙卑地提升疫苗覆蓋率和研發有效疫苗、備妥快篩試劑和在三天內早期治療。早期診治必須由基層診所執行:將減少八十九%的重症率;讓醫院治療中重症者,才能保住醫療量能,維持常態的疾病治療。

流行後期:病毒毒力降低,防疫主其事者常思考「與病毒共存」,但必須保護「低」免疫力者。

當病毒散播力升而毒力下降時,免疫力低下者成為高風險群。如何保護這些老弱婦孺,是高挑戰的任務!特別是孕婦和胎幼兒能使用的疫苗少或無、能安全使用的藥物也有限;老人有共病症時,使用新藥又擔心其與原用藥物交互反應!因此兩類免疫力低下者,須有不同預防重症/死亡的策略:

一、先天免疫力缺陷:例如兒童有異常免疫基因,感染後可能快速擴散為腦炎或壞死性肺炎;又如胎幼兒免疫力尚未發育完成時,面對新興感染症易快速轉為重症/死亡!必須早期診斷與及早治療,若待重症跡象才入加護病房,易增致死率!因此第一時間監測發燒程度、病毒量和免疫反應,當病毒量高而無免疫抗體時,提供同病毒型別的有效單株抗體或高抗體效價恢復期血漿,是救命的策略;當免疫風暴出現,須立即用免疫調節劑!

二、後天環境因素致免疫缺失:懷孕、癌症化療、自體免疫病使用免疫抑制劑及具中風、糖尿病、洗腎等合併症的免疫低下病患一旦感染,更易有病毒逃脫免疫!若快篩陽性,要立即投予抗病毒藥,或盡早用高效價抗體或恢復期血漿。另照顧這類病患絕對要超前部署:除了追加疫苗注射之外,需要提供基層醫療人員免疫低下者早期防治重症死亡的指引,如醫護人員得先例行篩檢確定沒有感染,才能照顧孕婦、養護機構/家中老人,期達減災目標。

台灣的疫情有如棒球賽第八局,如何完勝減災,有賴我們謙卑地釐清不同流行期的感染免疫生態,超前部署保護免疫弱勢,完全堵住與病毒共存的缺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