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促會推動參與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已經來到第八年,這八年的論壇都會集結衛促會的各議題論述以及組織發展的情況,並積極的與進步學者與團體對話,藉由台社論壇,去總結衛促會這一整年的實踐以及反思。

第一場是由奕曄、如媚、瑋蘋、慈立和弘煦五人來談「資本社會下養成的我們如何改造資本社會」,我們對抗資本主義,但是我們無形中卻被資本主義的鬼魂所纏繞。

開場由奕曄以秘書長的身分分析衛促會的發展─對於資本制度的批判。要對於資本制度的批判,理念、文化與工作方法不可分割,才能夠更為有效面對資本制度。否則面對資本制度以建立自身完善的理念、文化與工作方法,新進的工作人員很容易被牽著跑,進而把自己變成工具、而不是完整的”人”在做事情。

這點反應在協會做專案之中,發現自己在專案做不完的情況下,就會顯得焦慮,而且會認為這是自己的錯誤。這點在夥伴做106年氣候變遷專案時就特別明顯,而且在過程中也顯得焦慮,好像自己把這個東西落了,就是自己的問題一樣。但是藉由協會夥伴和秘書長奕曄的討論之下,才逐漸把自己從這個情況抽離出來,也知道自己有許多手腳可以施展。這對於剛進來協會的工作者來說,我們如何從這之中把自己當成一個領導者,運用更多的專長,我想這是這場討論最重要的議題。

同時在瑋蘋和慈立、弘煦的報告中,更進一步討論與其他團體、新進人員的相處模式,在弘煦的報告中指出即使是為了公益的事情,卻為了名單分類的事情而出現了不同派別,最後竟出現少數方”吞下去”這種無法繼續對話,甚至對往後種下心結的結尾,使我們開始反思這種資本主義是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在社運團體之中。除了這個以外,也討論衛促會一次極大的變革” 2016年從原有的4名人力擴增至9名人力”,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應該要如何看待,慈立和瑋蘋分別舉出他所接觸的例子,指出大家在團體的工作中,遇到被資本制度的文化影響,新進夥伴的身上帶著既有的價值觀,這應該如何調整、調適,以透過自我調適來了解衛促會以人為主的集體工作。

我們也邀請高教工會的柏謙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申翰做出回應,他們也對於衛促會能夠拉高日常生活環節與資本主義的關係、拉高政治意識的建立很讚賞,不過也提到組織生活要付出的努力與代價其實也非常高,因為要把一個人從自己原本的生活之中拉到組織去做思考,才能支撐起政治實體。但也藉由看透資本主義與自己的現況,因此我們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分析資本主義纏繞在自己的負擔,而能更為往前、為我自己推進。

第二場則是下午探討衛生所公衛護士的艱難處境及其與社區疏離的根本原因探討。衛促會從2003年開始迄今,長期關注衛生所的發展情況,本場次論壇由衛生所論述小組的美霞常理、筱茜理事(同事也是衛生所一線工作人員)、志斌(碩士論文以衛生所為其研究對象,目前在衛生局工作)有很重要的整理報告。

美霞老師首先從歷史分析指出衛生所在台灣的重要貢獻以及消滅了許多重要的傳染病傳染病,如瘧疾、天花,但這件事情在70年代之後,國家受到新自由主義的影響,鼓勵私人資本進入醫療產業,導致私人醫療院所大幅興起,進而發生衛生所漸漸喪失其預防為主的重要功能、越來越任務化等等自我廢功的情形,甚至產生衛生所可以消失的說法,衛生所幾乎變成了另一個得自負盈虧的醫療診所。

從歷史分析的角度可以看到從光復初期到現在衛生所的運作是越來越艱困、越來越社區疏離。筱茜和志斌進一步說明衛生所的現況,現在的衛生所其實非常繁忙,動輒上百項的交辦工作以及報表,這讓公衛護士本來所具有的主動與熱誠不斷被消磨,從主動進入社區進行預防工作到現在完全被許多上級交辦任務與目標數絆住,衛生所人員手腳施展不開來的同時,竟被認為衛生所成效不彰,事實上,這些並不是衛生所的錯誤。

現在,衛生所的艱困處境不但沒有辦好好的反思處理,政府反而規劃越來越多的工作期待衛生所的進一步投入,例如長照,筱茜作為衛生所一線的工作人員,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也相當的無奈。

三位報告人的精采報告後,引起現場許多人的發言與對話,有來自嘉義縣與蘭嶼鄉的衛生所醫師、有長期的社區臨床工作者、有社區的一般民眾、有家中的主要照護者、有臨床的醫師。的確,就像本場次論壇指出的核心問題的一樣,衛生所在經歷了市場化、商品化的重大變化後,導致衛生所整體能量都在追求目標數的工作中所耗盡,無法發展衛生所的最重要也最不可取代的職能—推動社區預防保健工作,這不但影響了衛生所人員,同時也影響在社區之中的公共衛生維護與推展。

第三場以醫療市場化為主題,討論以資本積累為目標的台灣醫療服務體系發展趨勢,詹筱勻專員依據衛促會家庭醫師團隊四年的研究分析指出,民眾對家庭醫師所知甚少,十多年下來,雖然參加家醫計畫的患者,照顧成果略有所提升、醫療耗用也相對經濟,但八成以上加入該計畫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會員。在宅醫療協會秘書長張凱評醫師,則以台灣和日本社會的死亡率點出台灣未來嚴重的人口問題,如果以醫院為中心的醫療與照顧工作不改變,醫療體系無論財務或人力將會面臨嚴苛的挑戰。

居家醫療不只是翻轉醫療體系,同時更具有翻轉勞資結構的意涵。嘉基工會白惠文醫師不僅以醫院醫師身分投入居家醫療工作,同時因意識到自己身為受雇者,如果不改變以資本積累為目標的照顧體系,自己將持續變成醫療過度生產的幫兇,無法脫離過勞和剝削的勞動環境。只有把醫療和照顧的基礎回歸到社區,才能解除醫院綑綁門診的惡性循環。

透過這三位報告人對醫療體系的分析,評論人與與會者均同意,在人口老化、健保財務危機的此時,如何提升基層公衛醫療的能力已是迫在眉睫。此外,如何讓醫師們意識到醫療做為一個高貴、使人崇敬的職業,在醫療市場化的趨勢下,救人成了買賣、治病要算成本…,當醫療成為資本積累的工具時,不但影響醫師自身,也對全民健康有重大的影響。醫界需要「文藝復興」,意識到市場和資本對照顧工作的影響,意識到醫療的初衷與價值,而家庭醫師或居家醫療的理念,就是一股能積極投入的翻轉之力。

今年的台社,也將在2018/10/13、2018/10/14於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舉行,這次衛促會將會帶來一連串台灣公衛與醫療的問題與大家討論,歡迎大家與我們一同討論,試圖翻轉台灣公衛與醫療的情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