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伍為準!當防疫只能與中央對齊、等待號令,那社區呢?

當疫情緊迫階段,為求效率,政府由上而下號令防疫,但邁入疫情常態化,有些防疫措施未經討論,是否對弱勢群體甚至一般民眾帶來嚴重衝擊與傷害?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誰能反映各族群的衝擊? 誰能找到因地制宜又有創意的解方?

是社區!!! 只有社區能夠快速蒐集民情,反映各種舉措的問題與衝擊。又可在充分討論後,找到對應的方法。也因為社區民眾參與了防疫,會更加支持防疫措施,協助政府對民眾的風險溝通。

#公衛柑仔店 # 衛促會 X 王亮懿
================================

《沒有社區角色的防疫新生活》

王亮懿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助理教授)

陳奕曄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 秘書長)

詹筱勻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 專  員)

全文刊登 蘋果日報論壇: https://reurl.cc/ZO8rga

因為本土確診個案長期掛零,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指揮官轉向推廣農產品,週末更率領防疫團隊南下墾丁宣示國內旅遊安全。然而,新冠仍在世界流行,近日德國韓國解封後又爆群聚,顯示病毒在人群常駐甚至變異。陳時中指揮官同時是掌管全國衛生健康與福利制度的衛生福利部部長,應該趁此喘息空間,專注本業,積極檢視防疫制度健全性。

本月初,馬斯頓博士等人在知名科學期刊《刺胳針》發表「在大流行中社區參與至關重要」文章,指出各國防疫多由上而下指揮防疫,未發揮社區防疫力量。社區貼近各類族群與弱勢,若未能參與防疫,不但無法反映民情,亦無法提出因地制宜策略,減少防疫帶給社區各族群衝擊,造成防疫破口。

我國衛福部自1999年起推動「社區健康營造」,接受社區提請計畫,透過經費鼓勵社區發掘在地健康議題,由下而上推動健康促進方案。今年度最重要的健康議題是新冠疫情,防疫過程卻不見社區健康營造的身影,可歸因兩大結構因素:

其一,社區健康營造精神未能落實。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多由衛生所申請,衛生所為公部門基層單位,難以批判政府的制度問題,也不利社區自發力量的發展。此外,中央許多部門的績效目標都要求衛生所執行,在龐大繁雜的業務壓力下,推動的社區健康營造常淪為滿足目標數的平台,失去原本精神。

其二,沒有調整目標的彈性。衛生所在本次疫情擔負疫調與居家隔離等重要工作,又需兼顧常規業務,若政府未給予社區健康營造調整目標的彈性,衛生所在繁重工作之餘,不可能推動社區防疫。

政府推動社區健康營造二十餘年,打下社區關注健康、動員組織的基礎。然而,這次百年瘟疫無法彰顯成果,政府應思考下一階段的改革方向。我們認為,若要實現社區的防疫角色,除了上述結構問題,政府應支持社區跟公共衛生、社會照顧的非營利組織的常態性合作,共同提升社區防疫知能,討論疫情與政策對民眾的影響。當社區了解疫情的各類衝擊後,可因地制宜加強社區防疫行動,例如推動防疫店家、社區活動分流等,並建立社區資訊溝通平台、生活心靈支持系統,尤其是關注弱勢與高風險族群的衝擊。

依此,社區健康營造將能成為政府與民眾的橋樑,當防疫政策注入社區觀點,更能獲得民眾的理解與支持,建構更健全的「防疫新生活運動」。

#更多衛促會觀點: https://phlib.org.tw/
#支持衛促會做公衛: https://reurl.cc/d0nyxM 
#加入粉絲團關注最新議題: https://www.facebook.com/phlibphlib/

************************支持衛促會 立即點入圖片************************

 

捐款底圖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25824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