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陳美霞教授(記者張忠義攝)

2014-11-03

記者鄭琪芳/專訪

近幾年食安風暴頻傳,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陳美霞指出,對資本家特別友善的國家,每隔一陣子就會揪出「不良企業」。由於法規不夠嚴謹、政策執行不力及政商關係緊密,導致台灣食安問題一再發生,不僅影響民眾健康及生活品質,也重傷台灣國際形象。

所幸,這次民眾太生氣而集結起來,抵制頂新集團的「滅頂」行動發揮一些作用;但還有潛在不良企業沒有被揪出來,台灣人要生氣,繼續集結起來監督政府改善法規及執行力。

市場管制寬鬆 商人愛怎做就怎做

Q:從塑化劑、毒澱粉、棉籽油、銅葉綠素、餿水油到飼料油等,這幾年食安事件為何特別頻繁?

A:可能有三大原因,一個原因是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不良企業為了保住市場而無所不用其極以降低成本;另一原因是「新自由主義」思維,尤其是九○年代以來,市場管制愈來愈寬鬆,資本家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即使犯法被抓到,頂多罰個幾百萬元,對他們而言,根本是九牛一毛。

另外,以前民眾雖然對不良企業很生氣,但沒有集結起來,經過幾次事件後,民眾開始集結起來督促政府;加上檢調機關能量提高,各地檢署都想要有表現,因此讓一些不良企業現形。

不良企業大量降低成本 提高利潤

Q:可否進一步分析不良企業形成的原因?

A:資本社會有一套運作規律,像頂新魏家這樣的資本家,投入資本進入食品業,製造食用油、泡麵等,必須有工廠、工人、設備及原料等,為了提高利潤就盡量降低成本。這次以飼料油為原料製造食用油,省下很多成本,且賣愈多錢就回來愈多,錢回來後再擴大投資。

由於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有些資本家不斷想辦法壓低成本來賺更多錢、賣更多商品,因為把生意做大才能增加資本,避免被人家吃掉。而且,現在更多企業想要上市,但上市有些條件,利潤要高、交易量要高。有人說上市就是「跟魔鬼打交道」,要是利潤率下滑就會很慘,不僅股價跌,市占率也會被搶走,甚至被市場三振出局。但賣油的利潤不太高,不良企業就想到棉籽油、飼料油等,大量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把財報弄得好看。

台灣對資本家特別友善 法規不嚴

Q:除了市場競爭因素外,政商關係是否也是不良企業形成的原因?

A:對資本家特別友善的國家,例如台灣、美國等,每隔一陣子就會揪出一些不良企業,要不然是法規不夠嚴謹,要不然就是政策執行不力,台灣的情況則是「兩者皆是」。

我們藥品管理就嚴格很多,但食品管理比較不嚴格,且法令不完整;以前食品管理附屬於藥品處,一九七○年代末期發生米糠油中毒事件後,才開始有食品衛生管理機構,等於是犧牲民眾的健康換來的。

另外,最近發生的事件,食品GMP發展協會的負責人竟是企業人士或退休官員,這是「旋轉門」的問題。我以前研究石化業,有些石化業的董事就是以前的官員,官員與企業根本就是「buddy-buddy」,這是很大的問題,政商關係好,訂定罰則時,就會想說罰太重企業能否存活,就會變得不是很嚴格;最近出現那麼多不良企業,才逼得政府不得不嚴格一點。

還有政策執行的問題,我們雖有食藥署,但管理監督或檢查工廠的人員很少,以二○一○年為例,台灣的食藥管理人員每人平均要服務五萬人,遠高於南韓的三.六萬人、美國的二.三萬人及英國的二萬人;以現有的人力,若全台食品廠都要檢查,一個廠要七.五年才會檢查到。

衛生署改組為衛福部後,錢增加了,人力卻沒有增加,且經費分配也不均,錢都不是花在預防性的食品管理,九十四%用在醫療,用在公共衛生只有三.九%,且長年如此。政府過去一直不是很重視食安問題,造成人力不足、法規不嚴謹。

不良企業的政治經濟學 人民要懂

Q:在緊密的政商關係下,如何監督政府揪出不良企業?

A:政商關係很難處理,政府也需要資本家支持,因為政府的思考就是經濟要成長。但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政府也知道對企業不能這麼寬鬆了,對食安可能就會更加關注、投入更多精力;而其他企業看到頂新的下場,也會比較警惕,知道不是像以前那麼好混了。但還是有潛在不良企業沒有被揪出來,或者還有企業會變成不良企業,所以我們不能鬆懈,大家要更警覺,台灣人要生氣。

不良企業一定在那邊,有些被抓到、有些沒有被抓到,因此,消費者教育非常重要,全民來學習不良企業的「政治經濟學」,然後大家集結起來。資本家欺騙、罔顧道德,我們還要花錢買他們的商品,這是不公義的。對食安、健保、環境污染等問題,大家集結起來發聲,對政府有監督作用,給政府一些壓力。

這次因為民眾太生氣了,集結起來展開「滅頂」運動,有一點作用;但集結不要只有一次,不要把頂新搞掉了,運動就沒了,還有很多潛在的不良企業,只是還沒有被揪出來。

這些不良企業,在裡面工作的工人一定最知道內情,所以也要設法讓工會組織起來。像美國就有「吹哨者」條款,對於揭發不良企業的「告密者」,政府要有法令提供保護。

最近一連串的食安風暴,讓台灣的國際形象很傷,其實台灣有正義感、想為社會做事的人還是不少,大家不要覺得無力,無力感對社會不好,其實台灣社會可以不用這麼糟糕。

Q:這幾次食安風暴波及範圍都很廣,一般民眾應如何降低黑心食品的危害?

A:有幾個方向可以做。台灣人習慣一窩蜂去買東西,且不見得是一定需要的,例如有新手機推出就去買新的。其實,生活可以不要那麼消費取向,必要的東西才買,對於製造環境污染或黑心食品的不良企業,他們的產品我們就不要買。

雖然食用油是民生必需品,但吃東西還是可以簡單一點,不一定要用那麼多的油,也不見得要重口味,原味反而比較健康,盡量不要買人工的食品,多吃新鮮的蔬果。

有人會說,如果大家都減少消費,就會影響經濟。這就是追求經濟成長的迷思,因為要很高的經濟成長,企業就要賣很多商品,不良企業就無所不用其極,變成惡性循環。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慢活」的概念。大量消費刺激經濟成長,但高成長的結果是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錢都跑到有錢人手裡,我們付出的代價是什麼?身體健康、生活品質,都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