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蔡志斌

畢   業   年   度:2007

演   講   題   目:台灣衛生所的歷史變異:從公益的公衛健康,走入私利的醫療競爭市場

碩士論文題目:群體醫療執業中心對衛生所醫療化之影響:一個歷史發展的考察

關   鍵   字:衛生所、醫療化、群醫中心

 

【舊三點】相關碩士論文:

蔡志斌,2007,群體醫療執業中心對衛生所醫療化之影響:一個歷史發展的考察

林廣崙,2008,衛生所業務商品化之分析:一個歷史的考察

張瓊蓉,2009,衛生所與社區疏離關係的歷史發展分析

  • 群體醫療執業中心制度造成衛生所醫療化。
  • 群體醫療執業中心及健保的成立造成衛生所醫療業務進入商品化的階段。
  • 衛生所業務商品化與醫療化導致衛生所與社區疏離。

 

【新三點】

  • 如何找回公益的公衛健康?衛生所的功能定位應以促成社區與民眾整體健康為主,而非淪為撿拾被醫療財閥認為無利可圖的工作來做的基層衛生機構。
  • 醫療門診對於衛生所推行衛生保健績效的影響。不論在人力、軟硬體資源與人員時間運用上,皆以支持以醫療門診為優先,衛生保健為次要,但亦需在醫療之餘外,或利用加班,完成各項業務之目標數,實有難度。
  • 衛生所與社區疏離日趨嚴重。管理主義至上的績效導向,衛生所承接上級越來越多的交辦業務,被要求達到各項績效,造成衛生所人員做得要死要活,但是卻與社區越來越疏離,民眾對衛生所的存在越來越無感、甚至認為衛生所可有可無的狀態。

碩士論文摘要:

政府來台以後,積極建立預防保健為主的衛生所,由衛生所推動各項公共衛生計畫,例如:家庭計畫、瘧疾防治計畫、砂眼防治等,對於控制當時急性傳染病有著相當大的貢獻。
在1983年,政府開始在衛生所設立群醫中心,利用衛生所原本的設備、人力以及衛生署補助每間衛生所一百五十萬元的醫療設備費用,重新改造衛生所醫療門診,並且與醫院合作,由醫院派遣醫師前往群醫中心支援衛生所醫療門診,加強衛生所的醫療門診功能。
本研究以醫療化理論為基礎,探討群醫中心的設立是否造成衛生所的醫療化,分析衛生所設置群醫中心前與設置後的差異,例如:衛生所人力、經費與工作時間分配等的變化。
研究方法以衛生所工作人員的口述歷史為主,針對南部兩間設有群醫中心的衛生所工作人員進行深度訪談,並且蒐集衛生所或群醫中心相關公文、新聞等文件,以及歷年衛生所經費趨勢,以多元資料進行分析。
本研究發現衛生所設立群醫中心以後,不論是人力配置、醫療經費、設備等醫療資源佔衛生所總資源的比例,都比未設立群醫中心以前投資的多,並且有擴張的趨勢,反之,預防工作的相關人力或經費並沒有增加。即,本研究結果證明群醫中心的設立造成衛生所的醫療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