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7 文 /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 陳奕曄秘書長、陳怡君常務理事、詹筱勻專員、朱原慶田野研究員
英文版 Health’s hefty price tag proves dangerous to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刊登在Asia Democracy Chronicles https://reurl.cc/GdOr7D
前言
今天(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消弭健康不平等、促進健康平等是這個節日的重要願景。
各位可能難以想像,在講求人權的台灣,消弭原民健康不平等政策在推動,「健康平等」仍是許多原住民難以企盼的「健康權」。台灣原住民與全體國人的平均餘命仍有8歲差距;原住民的嬰兒死亡率是全體國人的2倍。
「別人不做的,我都做,因為不做就沒有錢生活。」 這是許多從原鄉到都市打拼的原住民常說的話,帶著一種無奈但又堅定的語氣。無奈的是,被迫離開家鄉土地,卻見社會歧視、污名;生活經濟第一,健康擺一邊,卻仍困境重重。堅定的是,深信自己的信念、毅力可以努力克服這些困境。
世界衛生日,衛促會「COVID-19疫情下台灣原住民健康不平等處境」一文與您分享
COVID-19是健康不平等照妖鏡
截至目前,全世界超過1億人罹患COVID-19,造成近300萬人死亡。嚴重的疫情,更凸顯出特定族群在健康上遭遇的不平等,在美國,非裔族群的染病與死亡率是白人3.2倍;多從事於服務業的黑人勞工必須冒著暴露於Covid-19的風險去工作,或者根本沒有收入[1]。聯合國也呼籲:原住民族經歷的社會經濟的邊緣化,在類似COVID-19的緊急公衛事件中,由於缺乏獲得有效的監測和早期預警系統,及健康與社會服務,他們得承受不成比例的風險,變成更為脆弱的族群。[2]
台灣因天然的海島環境條件,並在嚴格的境外阻絕與隔離/檢疫等措施下,至今仍未發生大規模疫情。然而,防疫措施暫停許多社會經濟活動,對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本文以原住民糖尿病為例,嘗試檢視,疫情造成的社會衝擊如何凸顯或加劇原民健康不平等問題?
台灣原住民健康不平等問題
台灣島面積不大,總長度不及四百公里,但在小小小的島嶼空間中,原住民與漢族卻有懸殊的健康差異。據台灣內政部統計,同是在台灣中生活的原住民族的平均餘命,卻與全國人口相差近8歲,嬰兒死亡率更是近2倍[3][4]。
原住民族在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肝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等許多疾病的死亡率都高於全國許多,其中糖尿病是全球關注的慢性疾病,糖尿病的高盛行率與死亡率以及併發症,成了社會及許多家庭的負擔。根據原住民族人口及健康統計年報,原住民族糖尿病標準化死亡率是全國的1.6倍,不僅如此,死亡率降低的速度亦不如全國,且持續惡化中[5]。
糖尿病並不是多數台灣人以為的「富貴病」,而是一個在受限的飲食狀況、生活條件之下,如攝取高油、高糖的飲食或坐息難以正常時,容易罹患的「窮病」。根據原民會2020年第3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近5成的原住民族人從事製造、營建、農林漁牧、運輸與倉儲等高耗體力的行業[6],為維持高強度的勞動,這些行業的受雇者通常也伴隨著高油、高糖、高澱粉攝取的飲食習慣。
對原住民族的勞動者而言,不管從事板模工、臨時建築工,還是貨車司機,穩定糖尿病病況所需的飲食控制、固定就醫與用藥,或規律運動,對他們的勞動現場和生活條件而言,其實都是難以實現「健康生活型態」。而生活型態的改變,恰好卻是決定一位糖尿病患接受治療成效三分之二的因素。
COVID-19疫情下台灣原住民不平等處境
至於影響糖尿病治療成效的剩餘因素,醫療與健康照護面向因應疫情更是同樣面臨挑戰。雖然目前台灣尚無大規模疫情發生,偏鄉部落的基層公衛工作卻已遭受影響。COVID-19疫情肆虐以來,偏遠部落雖不如都會社區需要時刻警惕人群密集接觸的威脅,感染風險較低,但是族人仍會擔心,甚至有避免就醫的情形,也影響部落衛生所的門診與疾病管理工作。一位原住民公衛護理師玉華(化名)提到 :
可見族人受疫情影響,較無急迫性的健康問題被擱置,導致延遲就醫的情況持續出現。
過去的研究發現,罹患糖尿病的原住民族相較於非原住民族容易中斷就醫[7],從該研究的樣本年齡推斷,原住民族罹患糖尿病的平均年齡可能不到50歲,不僅低於非原住民族,且應屬擔負家中經濟的階段。
無論是不健康的飲食或中斷就醫,健康問題經常來自經濟問題與惡劣的勞動條件,新冠疫情中各國原住民族的困境,也呈現在台灣。疫情的衝擊,使得為了家計在都市謀生的原民青壯年,如同一般勞動者的遭遇,有的短暫停工,有的隨疫情舒緩後復工,也有的被迫放無薪假。一位排灣族人秀花(化名)說 :
藉秀花所說的更是體現出當前台灣原住民族人因大多從事體力勞動,常得身兼數職維持家計的工作型態。
因此,疫情期間,許多附帶感染風險的工作,諸如醫院或其餘相較髒亂的地點的清潔工作等,就會有原住民族人擔任。秀花提到 :
同時在世界疫情嚴峻與台灣疫情管制措施之下,商業市場生意慘淡,百貨公司等消費據點委外清潔的需求降低,便有一些族人因此失去工作。
COVID-19使原住民的經濟狀況更加惡化。根據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數據,原住民在202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失業率分別為3.95%和4.13%,高於去年同期的相應數字。
隨著台灣疫情受到控制,原住民的失業率在2020年第三季度有所下降。不過,失業14週以上的原住民比例仍持續上升。
表1. 2019年與2020年台灣的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失業情形
失業對原住民的影響要大得多。根據2017年台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薪水佔原住民家庭年總收入的91.72%,而在非原住民家庭中僅佔34%。這樣,失去工作幾乎讓原住民家庭頓失收入,甚至無法負擔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健康也勢必受到衝擊。
可見COVID-19疫情或未來可能的流行,對台灣原住民族糖尿病照護或整體健康地的影響著實無法樂觀。但國際疫情持續,台灣是否能持續防堵疫情,並減少對原住民族勞動者的衝擊,是一個急迫且艱難的挑戰。
除原住民族人的家戶生計面臨挑戰外,長期照護工作也經受了一定程度的衝擊。為照顧健康弱勢的原住民族長者,政府有關部會多年來透過「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文化健康站」(下稱文健站),在各地廣設據點,提供部分失能長者照顧陪伴服務,今年因為疫情亦是受到影響。
每週聚會、文化課程、康樂活動與共餐,對長者身心健康和糖尿病的治療都造成了不小影響。從事照顧服務工作的阿玉(化名)說 :
阿玉表示,文健站目前有一半的長者是獨居,疫情期間閉站數週,影響長者彼此的情感、健康。
因應疫情閉站,一些維持身心健康的機制被迫暫停,對長者的身心健康不免產生負面影響。除此之外,更需分散人力留站煮餐、外出訪視,取代原先聚集長者共同提供服務的模式,提供服務的時間和內容皆受到限制,人力分配也相當緊繃。
看見與正視原民不平等與公衛體系輕預防[8]問題
上述情形僅為台灣尚未發生社區大規模流行的狀況,但新冠病毒持續橫掃全球,在緊張的疫情氣氛下,政府持續推動的各項防疫措施,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更映照出原住民族原本所遭遇到的社會不平等對待,進而可能惡化其健康不平等的處境。
歐美等先進國家嚴重的COVID-19疫情,充分反映出各國公共衛生體系長期以來輕預防、重治療的問題。多數國家總醫療保健支出都用於末端的醫療照護,僅有2~4%用於健康促進、防疫等預防性、公共性、以群體(包括弱勢)健康為主的公共衛生服務。即便是被許多國內外媒體稱許、防疫成功的台灣,預防經費上也相去不遠,僅有4%,包括健康促進與疾病篩檢、傳染病預防與管理、食品藥物安全的公部門總預算。
COVID-19凸顯與加劇台灣原民的社會不平等與健康不平等的問題,若要根本改善,唯有著手徹底改變原民遭遇到的社會不平等處境。除充足台灣基層公衛體系的資源人力,強化基層公共健康服務的保護外,原住民族糖尿病健康不平等問題的原因多半來自其所遭遇到的工作與社會不平等問題,導致他們無法擁有健康的生活型態。健康不平等問題從不僅是衛生部門的責任,國家的勞動與其他社會服務部門也應該同等重視,才能使台灣真正成為健康是基本人權的國度,也才能面對COVID-19,或其他新興與再浮現傳染病。
[1] https://www.cnbc.com/2020/10/23/coronavirus-is-exacerbating-economic-inequality-in-the-us.html
[2] 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indigenouspeoples/covid-19.html
[3] https://www.moi.gov.tw/cl.aspx?n=3188
[4] https://www.moi.gov.tw/cl.aspx?n=2953
[6] https://www.cip.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19F6DD25969C101D
[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440-1584.2012.01310.x
[8] 台灣公共衛生體系常年用在避免民眾不生病的健康促進、傳染病防治、食品安全等的資源占全國醫療保健支出不到5%,但用在看病、治療的全民健康保險、自費醫材、手術、保健食品等卻常年占95%以上。
請點選立即捐款支持: https://www.17885.com.tw/GroupContent.aspx?tid=115&id=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