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刊載網址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916/SOTWKVMEVRCVLCW7BAIZEGAL44/
2020/09/16 03:00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如預測今夏仍持續致禍,許多國家解封後,一經群聚,病例數迅速攀升,由於疫情對各國的社、教與政經等多層面衝擊過大又久,加上此病毒周遊列國後,已與當地其他傳染原共釀疫情,因此今冬的新冠病毒將難以預料,絕對與2019至2020冬不同。快跑的第三期疫苗臨床試驗將在10-12月陸續揭曉,台灣在此龜兔賽中,如何加緊馬力迎面出擊,是眾所期盼的焦點。

研發病毒疫苗,自小兒麻痺疫苗起,重視病毒的培養、減毒(attenuation)與不活化(inactivation),至近年運用分子生物技術、病毒蛋白結構、記憶免疫(immunologic memory)及佐劑(adjuvants)以強化病毒抗原能激發更多免疫功能,這些科技新知促使疫苗研發多元化,而快速大量製造也出現曙光,疫苗大廠遇此千載難逢的流行,一旦政府投下巨資與預購承諾,上緊發條的腳步也隨之加快。

病毒疫苗問世後,許多兒童病毒傳染病的病例與死亡人數驟降,天花也首度在全球成功根絕。然而,疫苗的安全一向是最重要考量。自小兒麻痺疫苗1955年在美國發生卡特事件(Cutter incident),導致113人麻痺與5人死亡,當時的美國衛教福部長黯然下台,自此美國兒童由接種不活性的沙克疫苗改為活的減毒沙賓疫苗,政府也設置疫苗品管機構,並推動「全國疫苗傷害補償計畫」。1960年底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不活化疫苗注射兒童時,居然發生病徵,後來研究認為病毒去活化過程改變了抗原結構,致生抗體量低,造成免疫病理的致病。自此,科學家明瞭維持抗原結構的重要,才能激發更強的免疫力。

防疫苗副作用引發恐慌
1970年代日本因天花疫苗副作用,在疫苗法中特加入補償辦法,惜1974至1975年冬2位嬰兒接種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後死亡,引起家長拒打疫苗,終至1979年的百日咳大流行(1萬3105病例與41人死亡)。日本學者遂努力研發,將原百日咳的「全細胞疫苗」(whole-cell vaccines)改進為「非細胞疫苗」(acellular vaccine),以降低副作用。2007年愛滋病毒疫苗臨床試驗失效時,科學家警覺此影響T細胞免疫的病毒疫苗,不能如往昔僅評量抗體反應,必須重視第一類輔助T細胞「T helper 1(Th1) response」反應。

換言之,這些疫苗副作用的深入研究,讓科學家更慎選抗原及其後必須激發優質免疫,因此,新冠病毒疫苗自研發即考慮病毒蛋白抗原結構,也特作多項免疫評量。然而,2017年11月菲律賓大量接種登革疫苗後,有600多位兒童通報死亡,原因待查,菲國馬上停用,但父母已對所有疫苗失信心,造成該年登革熱與麻疹的大流行。可見疫苗雖是公共衛生的重要利器,但若出現不良反應而經媒體報導,激發社會恐慌後,接種率速降反導致流行。近幾年歐美疫苗公司也因法律訴訟而僅剩大廠願意生產疫苗。

新冠病毒疫苗的未來挑戰包括:1.哪些免疫指標與保護力最相關?如何調節第一類輔助T細胞反應,期達最佳免疫保護又沒不良反應或大副作用;2.疫苗大量製造的品質管制如何確保免疫力與安全無虞;3.如何在運送與儲存溫度等環境維持某些新冠疫苗的最佳抗原結構;4.如何提高免疫低下者(如孕婦、癌症病人、年長者)及其他有慢性病者(如糖尿病、腎病患、自體免疫病)的免疫保護,以降低可能的免疫病理致病;及5.疫苗分配:哪些人宜接受何種疫苗最妥。

我國疫情透明化,指揮中心花許多時間與心力在記者會,針對病例的「點」力求突破,難全方位思考數月後的整體備戰佈局,誠摯建議:

完成三期試驗才可接種
1.科技部與行政院科技會報宜敬邀國內病毒/免疫/流行病學者、臨床試驗專家、感染科醫師與防疫人員,共同研討未來因應之道,協助國產疫苗由研發進入量產;2.請疫苗專家定期明瞭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疫苗實效與不良反應:3.敬邀免疫學者針對新冠疫苗新近發展定期提供免疫評述;及4.最重要的是,國產疫苗仍應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評量安全無慮後,才可接種,絕不可如新聞報導的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束即開打。

綜言之,我國的公共衛生防疫教育在民眾配合戴口罩、酒精洗手與檢疫隔離,加上政府的邊境防堵,均有實質成效,如何在成功基石上未雨綢繆積極規劃,維護台灣生物國防的新穎疫苗開發力與產能,並培養防疫的五星上將領導人才,為刻不容緩急務。今日多一分努力,明日必可高枕無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