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11/17(日)
- 地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視聽館
「召喚社會研究的學術隊伍,正視社會研究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必要性,擴大研究的場域、澄清分析視野、創造批判知識份子再生產的機制」,這是台灣社會研究學會掛在臉書上面的自我簡介文字,恰好與衛促會的理念和策略不謀而合。 從2003年到2024年,衛促會經歷二十一年的啟蒙與實踐,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批判論述分析,推動了豐富的社區公衛教育行動,當然,也面對過不可勝數的挫折和挑戰。2010年開始,每年秋冬交替之際,衛促會爭取結合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的機會,設法總結過去一段時間的實踐經驗,分享給更多關心公共衛生的朋友,同時也聆聽建議,督促我們有更多的反思與提升,今年我們聚焦在北中南各區種籽師資的組織過程、成就與挑戰。
本場論壇由秘書長慈立擔任主持。首先由衛促會創會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美霞老師進行發言。美霞老師從1970年代至海外留學如何促成其脫胎換骨談起,她提到自己從一開始在台灣反共教育下的懵懂成長,經歷了上世紀60-70年代的狂飆世代-對反資本主義、左翼思想有了更多的認識,再到參與保釣運動後的啟蒙、認識林孝信、兩人攜手返鄉為人民服務。美霞老師說自此之後,她一輩子實踐的核心就是展開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改造與顛覆,以及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文化層面,而在行動策略上她選擇在自身所長的公衛醫療場域做啟蒙、教育、連結、組織與改造公衛醫療體系。美霞老師又提到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及其價值觀已在國人的生活裡、思想裡根深蒂固,入骨而不自知,在資本制度下,人們伴隨著不公義、痛苦、不幸的生活著,而不覺得這是國家問題、是制度問題,反而覺得是自己的宿命,沒有投胎到好人家。因此從公衛醫療領域切入進行教育啟蒙,試圖改造、顛覆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踐,是美霞老師使盡洪荒之力,用生命為之奮鬥的理想志業,是她人生追求的意義與價值。
第二位發言的是衛促會理事、中區種籽師資聯誼會第二任會長—幸達,他從2002年底的SARS說起,SARS讓公衛體系廢功的問題被大家看見。衛促會集結一群有志之士,集思廣益,培訓種籽講師,實踐解放公衛知識,改造公衛體系。幸達為中區種籽師資聯誼會第二任會長,種籽師資培訓後,在中部各社大開課;並且會舉辦讀書會,邀請演講,凝聚講師們的向心力、認同感與使命感;也在中部累積了成果:讓社區民眾真正對疫情不再那麼恐懼,讓民眾理解醫療商品化、市場化的真正影響,攜手民眾一起來認識、防堵健康不平等缺口,也讓我們對公共衛生走向正確的道路。但幸達也提出了中區所面臨的挑戰:SARS疫情穩定後,政府對社區大學公衛課程的補助不穩,師資舞台不再無法再繼續施教,師資老化漸漸退休,以及民眾對公共衛生從陌生、到驚心動魄、又回到漠然。雖然舞台不再,但我們也精進改變,這些師資成立個體戶來延續衛教宣導,並有新生代崛起,融入鄉里、走入校園,關懷當地公共衛生議題,也是另一種開枝散葉。
衛促會現任理事–明慧接著代表北區的種籽師資夥伴們分享,明慧說,公衛體系的重建是需要有熱忱有理想的,因為改革與實踐並不容易,但守護社區健康就必須從你我做起。明慧說,二十年前網路沒有這麼高的涵蓋率,種籽師資以搬運工的方式,將專業知識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進社大,種籽師資和學員一起深入社區探訪,關懷弱勢,建立深厚的革命情誼。公衛教育退出社大,但不曾退出社區,持續關心社區民眾健康,明慧最後以公衛人「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作為結尾,讓大家都覺得非常的貼切。南區則由南區種籽師資聯誼會第一任會長–俊麟代表分享。俊麟說公衛教育在南區的實踐始於SARS,他自己與一群夥伴從鳳山社大走入社區;靈活結合各種社區資源、發掘更多人才,一起壯大南區的隊伍,鳳山社大在全盛時期,更有多達40-50位種籽師資一起努力。南區更於2023年南部登革熱疫情大爆發時,招募培訓了99位社區防疫衛教人員投入社區防疫衛教工作,召喚出不少從公衛一線實務崗位退休的人員一起投入,今年更進一步招募培訓了20位社區防疫衛教種籽師資,在台南市全區舉辦30場登革熱防疫宣導講座,共有1728位民眾參與,讓防疫知識觀念扎根於社區,疫病流行時社區才能夠有這些堅實的知識基礎作為強大的金鐘罩護體。南區正是透過結合公衛時事,進行人才連結與組織再擴大。
最後由衛促會第一位全職行動者–小酌從一線行動者的視角,回首二十年台灣民間公衛的萬里長征之路。SARS爆發後,小卓先以志工的身分投入公衛教育在社大工作,進而成為第一位全職行動者。小酌說,衛促會透過種籽師資培訓,以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深入剖析各個公衛議題,並勉勵公衛知識分子走出象牙塔、走進社大/區、以被壓迫者教育學的理念去貼近民眾,與民眾對話,達到相互教育、改變;透過領導人才培訓,學習區分領導與管理的差別,關注〝人的成長〞,而非〝任務的完成〞;以人為核心,建立有別於資本社會的團隊文化,看重一線行動者的主體性。在這條萬里長征、改造與實踐之路,需要更多人的加入、同行。小卓最後引用美霞老師改編自英國詩人艾略特一段詩句:「一個人應該具有一種蠟炬成灰的激情,去從事他個人難以勝任,但眾志成城必能成就的(公衛改革)事業」,來相互勉勵衛促會啟蒙與實踐道路上的每一位投入者。
在五位與談者分享後,接著就與現場、線上關心公衛的夥伴、朋友們進行對談,有三位朋友對進行提問:
陳瑩(新加坡大學老師):這二十年衛促會在整個公衛(甚至醫療)體制的位置、改變什麼,有遇到什麼核心挑戰,成就了什麼?
依璇(人民民主黨):在過去三年COVID-19期間,衛促會看到什麼結構性的挑戰問題?以及在這麼多年的耕耘下,衛促會在疫情下有什麼使力之處呢? 映華(衛生所護理人員):上級長官下達指令要衛生所人員調查籍在人不在的人口概況,因癌症篩檢與預防接種目標數皆與這些目標族群的人口數有關;但這應該屬於戶政單位的業務,衛生所人力也很不足的。想了解衛促會對於公衛體系(以衛生所為例)有什麼政策或教育做介入性的服務,讓我們了解如何執行,對民眾也有好處?
俊麟聚焦回應映華道:公務體系確實會有一些無可奈何的事情,但台灣的防疫體系從衛生所到醫院,到國際觀與國際的合作,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如果你必須要面對這些問題的話,這須提早做準備,盤點手上的資源,平常就要建立民間的力量。如衛促會在推動結合社區與在地的力量,號召退休人員 (CDC、衛生所),去支援衛生所人力,讓衛生所人員不用再被疫情拖著跑。
小酌、慈立也都有回應關於衛生所的挑戰,他們提到:美霞老師和衛促會長期關心衛生所面臨的挑戰,而衛生所的變遷與挑戰,是衛促會可以繼續努力的,不然民眾會覺得衛生所可有可無,但基層衛生所對於民眾健康卻是必要的,而衛生所問題的解方就是讓所有人跟衛生所站在一起;關於健康醫療化,醫療商品化,那衛生所在這個夾縫中,如何有公共衛生單位的空間,而衛生所人力越來越少,公共衛生問題越來越複雜,衛促會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宣導不斷地說,讓大家了解、正視衛生所的問題與困境。
小酌引述美霞老師前面的發言補充回應:我們是平凡人,但某種程度上我們在顛覆資本制度,這是不簡單的事。我們這二十年有做出什麼影響力嗎? 有,但是不大,畢竟資本制度發展這麼多年,衛促會也不過就這麼幾年。衛促會在公衛領域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批判跟論述,這本身就是一個價值,且需要被累積。這些論述如何被保留下來,且更廣泛的宣傳是衛促會要努力的方向。
慈立提到:衛促會走過二十年,過程中,有的人上車,有的人下車,且下車的多於上車的,衛促會的二十年,最有挑戰的就是人的工作,但最有成就感的也是人的工作,特別是看見在場坐在一起的夥伴們,都是攜手走過二十年的戰友,這真是非常的不容易。 最後,美霞老師綜合回應了大家的對話,為了讓大家更能夠更全面了解,我們將美霞老師總結發言整理較為詳盡,讓大家能細細品嘗、思考。
美霞老師:
對於大家的提問,我幾個方向思考,不是給答案,而是批判思考,這個才是最重要。你們提的問題很好,我與你們交心,如何思考,但是沒有結果,不會馬上有結果。
解放公衛知識,改造公衛體系,改造資本社會,這是一個過程,不要想成結果,想成結果是非常困難的。
第一個,我們說公衛體系要改造,資本社會要改造,不是沒有來由的,不是隨便講的,我們經過非常多的研究,而且不只是我做這個研究,林孝信做很多這樣的研究,從前面古人到現在很多的研究所看到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從資本社會的整個運作方式來看就可以知道它本身確實是不公義的,問題在於這個不公義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而我們就是在做一個集結,我們要讓大家知道是第一步的過程,不是結果,我們要讓大家知道,公衛體系醫療化、醫療體系商品化、市場化,對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不好,但我們很多人都看不出來,所以我們就是要論述這個,我們是要做啟蒙工作的,我們全部都是一起在做啟蒙的工作。所以我不是給答案,丟出一個給你們的思考面向。 還有另外一點很值得思考的,資本社會確實是不公義,而且在我們的身體上、心理上,方方面面都在造孽,都在影響我們,但是我也必須要告訴大家,要撼動資本社會非常難,這個是另外一點。因此今天你們來參與這個論壇我非常高興,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撼動資本社會裡的公衛體系,若不去撼動資本社會不,單要改變公衛體系是很困難的,因此不可以只有我們公衛人在做,而是要像勞工的教育一樣,所有方方面面的人都要一起來努力,雖然我們與在座的諸位是從不同的切入點來努力,但是我們目標都一樣,就是要改變這個資本社會所帶來的不公義,所以這個力量一定要集結起來。但我們也不要自我感覺良好,覺得我們自己有多優秀,我們一定可以改變這個公衛體系,NO! 因為公衛體系會變成這個樣子,是因為資本體系裏頭有非常多的運作是不公義的,所以我們要努力。
我再跟大家分享一點就是要注重過程,不要注重結果,像剛剛大家問得這些問題,我們隨時要警醒我們自己,沒有錯!我知道這個很困難,但是,諸位你看看我們今天報告的這幾位,他們幾位的報告您不覺得很感動嗎?為什麼感動?因為你看到那個生命的投入,而且不是個別生命,他們這些人不只是他們個人,他們是代表南部、中部、北部的種籽老師們來講話的,而這些人不只是這些人,他們是跟社大的學員、社區的民眾合在一起形成的這股力量,你不覺得感動嗎?我就想說這個社會能激勵我們的不就是這些東西嗎?這些人擁他們的生命無私地投入去不公義、去不平等的工作當中,多精彩!因此我才說這個過程本身是最重要的。所以不是說好像說結果沒有辦法立刻達成,我們就放棄這個目標,我們這個生命的河流,大家一起來努力,我們不放棄,這本身就有很大的意義,所以我覺得前面的報告當中,有提到我們的朋友夥伴的那部分,我覺得那非常好。
在我那個報告裏頭也是有幾點提醒大家:第一個,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黑暗之中,他們不理解,他們自暴自棄,覺得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怪自己命運不好等等,他們不會理解這是背後有資本社會根源的東西在影響著他。”啟蒙”就是這個意思,他們在黑暗之中,我們希望在跟他們談、讓他們從黑暗之中走出來,這個就叫”啟蒙”。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資本社會都把每一個人看成說不太能分析,就是這種理性思考好像就被壓下來,其實人的理性思考是有的,但是那個東西被壓住或者沒有被重視,我們要告訴這些人,你可以思考,自己去思考。剛剛小酌不是說,你們的靈魂呢?就是要把你們的這個東西拉出來,這點是我另外一個給大家的提醒。
最後一個提醒就是,我們這個啟蒙的內容是要建立新的價值觀(在大陸稱之為三觀:歷史觀、價值觀、世界觀)。我們都受到這個資本社會影響,因為我們是被資本社會所塑造出來的,但資本社會中很多問題都是因為錯誤的三觀導致,那我們要設法將之導正,這就是啟蒙的工作。我在二十幾、三十歲時被啟蒙,那我就覺得,我的媽阿!我才發現說我可以是很不同的人,我可以不用這樣子,我可以是這樣子,所以我就覺得人都可以被啟蒙而有所不同的。
還有另外一個就是要把這個啟蒙的工作做得好,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平台,而衛促會就是做公衛啟蒙非常重要的平台,現場的這五、六位,真的是很密切的同志,二十幾年一起努力,做出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建立了衛促會這個平台,使得我們可以一起討論、行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衛促會個平台很重要,也做出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千萬不要洩氣,好好享受這個過程,因為我們的生命就在裏頭,把這個生命用力的發揮出來,這不就是人生的重要意義嗎?以上是我幾點給大家的提醒與思考分享。 美霞老師的發言引起了現場參與者煒璿的進一步分享與提問。
煒璿(人民民主黨):我剛剛在聽的時候確實就是聽到衛促會20年就是集結,然後怎麼樣聚集在一起,然後就是到田野去推廣,或者是說我覺得其實就是意識的啟蒙,其實我自己也在想另外一個部分,就是除了美霞老師講的那個精神的非常重要之外,我其實也想問一個問題,就是在疫情的時候,關於疫苗這件事情,其實我們都知道疫苗背後其實某種程度上他其實是非常醫療化的概念,然後就努力推,老人打完還送禮券,要長輩繼續去打,我在想衛促會在這個過程中所遇到的,除了組織內部的困頓之外,面對外部的局勢到底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能夠再有一些更清楚的陳述或者是對話嗎?對於往前走的路,要是我們比較知道那個困頓在哪裡,然後能夠好好的對這個困頓再做對話,是這路上很重要的事情,這也是剛剛大家提到蔡建仁老師紀念論壇的回顧討論,除了要回看歷史,也要把歷史能擺回當下,所以我剛剛也一直在想說到底那個困難是什麼?就是剛剛提到這三年的這個艱苦,我覺得這個部份也可以看未來有沒有機會,我們也可以再有更多的意見交換。 美霞老師最後回應道:我們都是原子化的個體,而且很孤單,我們要是沒有衛促會把我們組織起來,我們會很孤單,個人一定會碰到很多問題,兒女的問題、家人的問題、工作的問題……一堆資本社會造成的問題,但一般人不清楚的是,資本社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就是個人主義,像我們這樣集結起來的情形是不被鼓勵的,資本社會不鼓勵你遇到問題要集結起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例如你們有共同的疾病,資本社會不鼓勵你們集結起來搞清楚為什麼會生病,它希望你個人有問題你就來醫院看醫生,盡可能個別化去處理你們的生病問題,這個資本社會就是這樣讓我們覺得很孤單。但我們現在就是要組織起來,對抗這種讓我們陷入個人化、無法團結的價值觀,我們就要跳脫這個束縛,回歸人類就是要在群體生活的本性,人類絕對是要合作的。資本社會誘使你要競爭,在競爭關係當中,他如果比我強,或者他可能比我強,他就變成我的敵人,資本社會就是這樣漸漸分化大家,所以我們要組織起來、集結起來對抗這種不公不義的價值觀。但這我很坦誠地告訴諸位,這很困難,不是因為我們很笨,而是確實就很困難,但正是因為如此困難我們才越要集結一起,才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