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新聞稿

新聞聯絡人:詹筱勻 06-2757928

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面臨食安問題對健康的威脅,聯合國大會去年決議訂定2019年為世界食安元年、每年6月7日為世界食安日,各國也相繼響應。面對此此國際趨勢,經歷多次食安風暴的台灣民眾是否了解食安問題的根本挑戰?

2011年令國人印象深刻的塑化劑食安事件揭露台灣美食王國的現實挑戰,在市場化、營利為導向的食品產業中,很難避免各種為了降低成本、創造利潤所引發的問題,導致不良廠商在汙染的環境或低劣衛生條件下進行生產、使用過期原料,或改用便宜工業原料取代合法食品添加物。

面對食安問題,公共衛生促進協會(衛促會)指出:

台灣近十年公衛部門經費佔全國醫療保健支出比例毫無起色,且公共衛生人力佔衛生醫療人力過去幾十年來比例不升反降,「怎麼可能不出問題」?據衛促會分析,以2011年全國保健支出為例,九千一百多億經費中僅有3.9%用在公衛,卻有94%用於醫療,形成「醫療巨人、公衛侏儒」的扭曲的比例。進一步統計衛福部預算,僅有3%用於食品藥物管理,食品安全只佔食品藥物安全管理經費的三分之一。平均每一位國民、每年可分配到食品管理經費只有4元,是美國、英國的五分之一。

2019年食安元年的今天,我國醫療保健支出突破一兆元,公衛侏儒在食安元年後,是否長大了?仍有待檢驗。

圖片來源: http://www.fao.org/fao-who-codexalimentarius/news-and-events/news-details/en/c/1175473/

食安問題面臨的不只是政府人力與經費的挑戰,正如聯合國對世界各國的食安呼籲,追求營利的大量製造與汙染,對全球環境與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後果,衛促會指出:

據2018年聯合國統計,人類每年製造90億噸塑膠僅9%被回收,塑料廢物料污染被認為已達到流行病的程度。台灣方面的統計也同樣令人擔憂,環保署於2018年塑膠微粒調查中,顯示被排進海洋中的塑膠微粒,不僅在養殖、野生貝類中發現,連自來水中都有檢出,塑膠微粒透過食物鏈最終都會累積到人體之中。台灣學界針對塑化劑對民眾健康影響的諸多研究,也證實塑化劑暴露對台灣男性不孕、女童性早熟等問題有顯著影響,但在目前高壓職場環境、眾多外食族群的台灣飲食環境中,改變並非容易,加上台灣過去「塑料王國」的產業美譽,如今已變成未來孩童潛藏的健康風險。

為真正落實食安元年,衛促會呼籲:

1.政府應訂出「扳轉重醫療,輕預防政策」的短、中、長期規劃。
2.參考國際水平,逐年提高國內整體食品安全經費及人力,保障民眾健康,並長期監測和掌握食品安全經費及人力的使用及配置。
3.撥出更高比例的經費執行民眾衛生教育及賦權工作。落實社區與學校教育,喚起全民對食品安全、日常中各種化學物質暴露(諸如塑化劑)的風險意識,了解食安問題的根本原因與避險之道。

為落實全民食安教育,衛促會以「親子共學,安心化學」為主題,將持續推動相關社區與學校教育推廣活動,有興趣民眾可至衛促會網站或粉絲專頁查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